图片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_澳门足彩app|澳门竞彩app|亚博推荐下载**

澳门足彩app|澳门竞彩app|亚博推荐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基础教育 > >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

来源::未知 | 作者:澳门足彩app|澳门竞彩app|亚博推荐下载** | 本文已影响

【内容提要】在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众因素中,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家庭对儿童起很大作用,并终其一生。事实不然,青少年的同辈群体才是影响其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辈群体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对青少年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角色、学习行为规范有较大的影响,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

【摘 要 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关 键 词】同辈群体/人格发展/特点/积极作用

【正 文】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E. Maccoby)和马丁(J.Martin)以翔实的研究资料为依据,提出“父母可能对儿童的影响很小”,当时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J.R.Harris)在美国颇具影响的《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儿童的环境在哪里?——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否定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1998年,哈里斯又出版了《抚育的假定》一书,批判和否定了抚育的假定——父母对儿童的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是儿童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更为详尽地论述了群体社会化理论。

        一、父母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没有长期的影响

    哈里斯认为,传统的研究以“抚育的假定”为基本前提,没有考察父母是否影响儿童就直接去研究父母如何影响儿童,这在理论上有着致命的缺陷。而群体社会化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高度的情境特殊性,在一种情境下学到的东西不一定会表现在另一种情境之中。这是因为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行为,所以,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仅仅限于家庭情境之中。儿童独立地在家庭内外习得两套行为系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倾向于喜欢家庭外的行为系统超过家庭内的行为系统。于是,家庭外的行为系统逐渐取代、超越了家庭内的行为系统,并最终成为其成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父母对儿童没有长期的影响。家庭外的环境(主要指同伴群体)才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
    哈里斯还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了儿童为什么易于丢弃人生头几年所学的东西,倾向于喜欢家庭外的情境超过家庭内的情境。第一,家庭环境极有可能不是儿童度过将来时光的场所,为了生存和发展,儿童必须学会如何在家庭外成功地行事,他们必须脱离开家庭形成联盟。第二,由于基因的影响,儿童和其父母已经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如果随着环境影响的增加,这些相似性再增加就会使儿童非常地像其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就缺乏充足的变异,这样,就会使得生态学上家庭个体成员的数目和变化减少,降低了至少一个孩子可以存活的可能性。这是人类作为物种进化和生存所必须避免的。[1]

        二、同辈群体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理论研究上人们喜欢讨论父母和教师如何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的问题。但许多品性的培养只有得到其他孩子的配合才可能实现。孩子越大,这方面要求就越强。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对儿童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是儿童的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青少年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进入同辈群体,并在群体生活中实现某种社会需要。
    1.同辈群体的特点
    (1)由个人自由选择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 由于是个人自由选择结合的结果,因而同辈群体的成员之间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交往是在自然随意的过程中进行的,常常在彼此相互依赖和随意的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群体成员虽然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感情接近、观点相同为基础的青少年同辈群体往往具有统一的群体意志和较强的内聚力。
    (2)基本上是平等关系。即使有领导和服从,也是相互自然协商的结果, 是个体愿意接受的。因此,同辈群体使个体练习平等交往的技能,为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做好准备。
    (3)交流、交往的内容十分广泛。 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各种社会信息、看法的平台。其成员可以商讨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交流一些为成人不允许谈论的话题,扩大了个体社会经验及社会思考力。
    (4)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 从心目中的崇拜偶像、英雄榜样到沟通的语言、交流交往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服装、发型等都体现出群体特有的旨趣分明的亚文化特征,这种亚文化对个体思想价值观念与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
    (5)一般有较强的权威性的核心人物。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同辈群体,其核心人物既非任命或派遣,也非选举产生,而是在群体活动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才能、阅历、品德等内化的因素获得成员的普遍认可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他对群体成员的影响依靠的是权威而非权力,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积极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 ·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其积极的一面表现在:
    (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同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爱戴,对他的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得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4)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生活目标是指通过个人努力与争取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核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所以选定生活目标与培养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一个人最初生活目标的选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了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社会,家庭的影响便逐渐减弱。到了青少年期,由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频繁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们能自由探讨一些问题,自由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更由于心理上、感情上的相容,使他们较容易接受对方的影响。所以到了青少年期,在确立生活目标上及价值观念上,同辈群体的意见逐渐取代了父母的态度。除此之外,同辈群体的成员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向同伴认同和模仿,行为举止、兴趣爱好、消遣方式,甚至发型、服饰、语言等。在许多情况下,青少年与成人的价值观是有差异的,青少年遵从了师长的教导,常常会遭到同辈群体的拒绝,所以,虽然明知师长的教导不会错,但为了自己适应与同辈群体的环境,不得不积极寻找办法,以期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如被群体接纳了,他们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感到生存的快乐。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同辈群体中他们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并且他们与群体的相处,代表着他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合作与竞争更多地要发生在他们中间,所以很多情况下,在同辈群体与成人之间,青少年往往更多地看重同辈群体的评价。
    (5)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培养社会角色、学习行为规范的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最后结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而每个角色都要按社会体系中为他制定的或约定俗成的规范行事。而同辈群体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每个成员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地位,甚至还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核心人物,其他成员自愿接受他的领导。同辈群体也有自己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如不准把团体内的事情告诉给师长、对外发生冲突是要团结一致等,谁违反了这些规则,群体就以诸如不准其参加今后的团体活动而给予压力等。由于成员对群体高度的认同感,为了避免受到群体的排斥,他们都能自觉遵守这些规范。而这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
    (6)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米德(M.Mead)认为,协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因为对对方抱有好感而与人合作的对人协同;另一种是不管是否喜欢对方,都因共有一个目的而与其合作的目的协同。由于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对协同这一行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也许很难一言断定协同的性质、形式与学生年龄成长的相互关系。[2] 随着年龄的增长,目的协同的形式相对来说会多一些,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了高年级学生相互交往中的感情因素。同辈群体中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每个人都以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获得他应有的地位。它使得儿童形成社会相互作用的必要技能,服从共同利益的能力,以及维护自己的权利,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联系起来的能力。如果没有同辈群体的交往,个体便不能培养起成人所必需的交际品质。[3] 通过同伴间的交往,群体成员逐步学会了如何与别人沟通与合作,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别人,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这对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徐湘荷.谁之过——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4).
    [2]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31~538.
    [3] 陈正良: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澳门足彩app|澳门竞彩app|亚博推荐下载**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

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

摘要: 质性评定方法是对量化评定方法的反思批判与革新,它全面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特质,真实地反映教...